叶凌瀚
200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青年艺术家叶凌瀚,出生于1985年的他具有典型的80后艺术家的生活和工作态度,形容自己就是吃饭、睡觉、工作、看展览,发呆比看书多。
出身于壁画专业的叶凌瀚,因为在大学期间接触到大量实验影像和艺术家而全身心投入到动画创作中,他的动画和录像作品带有强烈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画面结构,信息量大、碎片式镜头的穿插让他的动画产生一种强烈的戏剧化情境,手绘元素又让他的动画充满了绘画的美感,极个人化的感受构成了艺术家自成一体的风格。
叶凌瀚强调自己的创作方式是跳跃式的,他不愿意在某种符号式的视觉系统里寻找可持续性,更喜欢在不同的领域中寻找艺术的可能性,沉醉于实验影像的不确定性带给自己的不断惊喜。不同认知范畴的了解让他对艺术家的工作充满好奇心,他形容自己的完成的作品就像天上一颗一颗的星辰,未来这一片星辰所描绘出来的蓝图是自己未来的追求。
作为2009年罗中立奖学金的获得者,叶凌瀚被邀请参加2015年11月底在重庆举办的“罗中立奖学金”十周年邀请展,本次展览不仅仅局限于回顾与梳理,更着重于呈现在过去十年中曾参与奖学金的艺术家最新的创作面貌,展览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在所邀请的艺术家中,以专家提名与推荐的方式,和最后的得票率邀请20位参展。雅昌艺术网借此之际采访了叶凌瀚,详细解读他在艺术创作中的思考。
片段式的记忆 跳跃式的创作
雅昌艺术网:此次参加罗中立奖学金十周年展将会展出怎样的作品?
叶凌瀚:在此次展览中将会展出三件作品:《50%美金》《这就是可乐》《旋转体和克莱斯勒》。这三件作品都是2013年在杨画廊个展“99个上帝”中比较大的三件作品,其中有两件是手绘作品,还有一件是3D建模动画。
叶凌瀚 《这是可乐 No.4》 材质:手绘动画 时间:3分钟 年代:2013
叶凌瀚 《这是可乐 No.3》 材质:手绘动画 时间:3分钟 年代:2013
《这就是可乐》是关于日常周遭一些错误信息的三分钟的片子,内容是我用手写的、篡改的文字和数字的错误信息,交错不断的出现,这些信息包括界五百强公司的名字、英文单词、电视广告语、日常用语,还有《圣经》里的内容,例如我把英文的《圣经》放到google软件里边翻译直译出来的中文,肯定有一些是错误的,这件作品强调的是我们的记忆很多都是误读,其实没有完全正确的记忆,你不可能把一个东西完全正确地记忆在脑海里。
叶凌瀚 《50%美金》手绘作品 纸上水彩 180×110cm 2013
叶凌瀚 《50%美金》手绘作品 纸上水彩 190×110cm 2013
《50%美金》也是一个信息量很大的作品,和《这就是可乐》有很大关联性,有点儿像《这就是可乐》的图像版本,但又不完全一样。主要倾向于呈现记忆中的一些碎片,就如我个人经验中印象深刻的图片、日常见到的印象深刻的片段,例如小时候看过的《猫和老鼠》、迈克尔·杰克逊的图片,将这些记忆力熟悉的片段放在一起,用特别快的速度像幻灯片一样播放,呈现上有点儿像GIF幻灯播放式的动画,很快地闪过这些信息,并不是故事性很强的动画。
叶凌瀚 《旋转体和克莱斯勒 No.1》 材质:数字动画 时间:13分钟 年代:2013
叶凌瀚 《旋转体和克莱斯勒 No.4》 材质:数字动画 时间:13分钟 年代:2013
《旋转体和克莱斯勒》这个作品的主体是纽约的克莱斯勒大厦,内容里还有循环交替的六个柱状物体,分别是刀、弹簧等形体很像摩天大厦的物体。其实克莱斯克大厦这个建筑本身就是一种符号,就像好莱坞电影里给人的带来的潜意识的印象一样,在电影的片头必定会有一个拍摄大厦的镜头,象征着这就是美国,这就是纽约,甚至比自由女神更能代表纽约。所以我觉得它很有意思,有时候会在你的生活中频繁出现,其实又有一点儿遥不可及,对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更有意思,我是被美国拒签过的,我会想有朝一日我要住到克莱斯勒大厦顶层,变成我的办公室,对这种资本主义的向往,又是一种幻想,真实又虚假。
雅昌艺术网:你的作品给人的印象就是信息量大,所涉及的内容也特别宽泛,这是否是你作品的风格?
叶凌瀚:可能“99个上帝”中展出的几件作品信息量很大,但是换一个角度我来观看我自己的很多录像作品时,感受可能是跳跃性比较大,我不太喜欢盯着一个符号或是某种图像的形态,去延续某种比较明显的风格,因为我自己的思维特别跳跃,所以我做作品的方式也是这样的,也比较喜欢尝试一些新的东西,所以我的动画作品中手绘比较多,但材料也不会拘泥于手绘。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