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开幕式现场
2019年度“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入围作品展的作品征集工作从六月份就开始了,参与展览的学院有19所,其中常设学院10所,特邀学院8所,以及大同大学,今年加上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共有20个学院和院所参与。参展应届毕业生128人,作品共计663件/组。2019年的入围作品形式依然多样,其中装置75件,组雕47件,单体雕塑只有19件,动感雕塑17件,发光雕塑11件,影像相关作品8件,互动雕塑有2件。
获奖艺术家合影
获奖艺术家合影
2019年9月21日,2019年度“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入围作品展在大同中国雕塑博物馆开幕,展览给出了一组非常有意思的数据,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到,参展的机构越来越多,说明展览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另外一方面,就是装置、影像、动态雕塑、科技雕塑的增加,这一方面说明,展览的前瞻性和多元性,但另外一方面,也呈现出当下雕塑教育存在的问题。
青年与创新
“青年与创新”是本届入围作品展的主题,由评委主席、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孙振华提出,在他看来,“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入围作品展迄今已十二届,尽管它是面向青年毕业生的展览,但鼓励创新才是它最核心的价值。这个展览十二年来的实践证明,它如同一个孵化器,大量在雕塑界崭露头角的青年新秀,就出自这个展览。不错,他们年轻;但是在众多年轻人中间,他们何以能脱颖而出?显然,不是因为他们年轻,而是因为他们创新。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评选现场
评选现场
评选现场
孙振华表示,2000年以来,中国雕塑界最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雕塑家代际更新的加快,青年雕塑家成批涌现。与过去一种图式可以流行几十年不同,青年雕塑在观念、语言、材料、空间形态方面不断拓展;他们从中国传统雕塑中所提取出了新的成果(如写意雕塑、器物雕塑);他们致力于高新科技的引入和运用(如动态雕塑、数字雕塑、新媒体雕塑);他们对雕塑的社会边界和空间边界的不断突破(如参与式艺术、乡村公共艺术、沙漠雕塑),从而不断地改写雕塑自身的历史。
“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走在前列的,是我们的青年。我们为青年骄傲,就是因为他们在不断创新;而青年的价值就在于创新。”孙振华说到。
“曾竹韶奖”获奖作品 时子媛 《夏夜》 中央美术美院
“曾竹韶奖”获奖作品 赵峰 《原·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曾竹韶奖”获奖作品 叶孟达 《起源案例》系列 中国美术学院
“曾竹韶奖”获奖作品 张文先 《转世之吻》 四川美术学院
“曾竹韶奖”获奖作品 初百祥 《纪念不被纪念的》 天津美术学院
“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组委会执行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也讲到对于前人的艺术成就,年轻人既要学习也要思考,未来的艺术该如何发展。青年人永远是走在最前面的一拨人,因此,他对青年雕塑家提出一句话:“反向思维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前提,必须要学会提出问题。”
叶孟达是此次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的获奖者之一,他的作品为《起源案例》系列,在这批创作中,他关注于物与自身的关系,石材作为自然物,它原始的状态特别吸引叶孟达。以石为媒介,如何突破传统的石雕语言,也是叶孟达创作中面对的难点。从灯光到影像的介入是探索以何种新的方式来呈现传统材料,也是将关于他的叙事引入光与石结合的形式之中,寻求一种物与我的平衡状态。
“曾竹韶奖”提名奖作品 吴冠益 《“具”象》 云南艺术学院
“曾竹韶奖”提名奖作品 路畅 《石记》 中央美术美院
“曾竹韶奖”提名奖作品 潘逸 《梦乡》 中央美术美院
“曾竹韶奖”提名奖作品 肖枭王 《华夏之声》 四川美术学院
“曾竹韶奖”提名奖作品 华成 《破境》 中央美术美院
“曾竹韶奖”提名奖作品 翟书豪 《和弦》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曾竹韶奖”提名奖作品 刘芳 《梦城17号》 中央美术美院
对于叶孟达来说,“好的艺术是从自我的路径出发,直至通感你我。”而“在这批创作中,我认为更可贵的是艺术家个人的乐好。”
叶孟达表示,以后的艺术之路还很长,也并不好走,不过这是一个新的开始,还要继续做一个满腹激情的青年,不断地去创造未来。
雕塑本体语言表现形式的式微要引起重视和警觉
“曾奖”走过了12个年头,展览保持了规模大、前瞻性和多元化等特点,成为了当代青年雕塑推荐的顶级平台,今年各院校推荐和入选作品运用科技、跨界(机械装置、声光电和3D、数字媒体技术)的作品比例增长明显,占总数50%,由此看到现在的青年与时代同步,与时俱进敢于探索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曾竹韶奖”提名奖作品 闫志勇 《石空系列3》 四川美术学院
“曾竹韶奖”提名奖作品 张达州、马恒楷、俞李庆、黄飞燕、曾雨萌 《生生不息》 四川美术学院
“曾竹韶奖”提名奖作品 赵锐 《凝望》 西安美术学院
“曾竹韶奖”提名奖作品 王光照 《雕塑日记》 四川美术学院
“曾竹韶奖”提名奖作品 罗熠然 《我的时间》 上海美术学院
“曾竹韶奖”提名奖作品 潘璘 《一点点》 南京艺术学院
“曾竹韶奖”提名奖作品 郭泽淼 《模范人生》 四川美术学院
“曾竹韶奖”提名奖作品 倪秉栩 《春》 中央美术美院
但是,吕品昌也从这里面看到了“危机”,盲目和简单的运用科技,让雕塑完全脱离并丧失视觉和造型艺术的语言特质,必将适得其反。尤其是传统的塑造表现、主题性创作和材料的本体语言的表现形式则日渐式微,这需要引起高校教育者们高度的重视和警觉。
“我们提倡多元,但不是要年轻人们抛弃传统,作为教师和院校我们要有引导,这也是‘曾奖’的意义所在,每年一次的展示,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当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尽可能的避免,所有的院校都朝着一个方向发展。”吕品昌讲到。
但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在孙振华看来,青年艺术家在今天仍然保持自己的研究精神,创作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这是“曾奖”展览中一直坚持的方向。
“曾竹韶奖”提名奖作品 仇越 《泥囊》 中央美术美院
“曾竹韶奖”提名奖作品 傅旭航 《西行记忆》 鲁迅美术学院
“曾竹韶奖”提名奖作品 王然 《虫迹》 四川美术学院
“曾竹韶奖”提名奖作品 王文亭 《城市景观》 四川美术学院
“曾竹韶奖”提名奖作品 唐晨凯 《蜘与织》 山东艺术学院
作为奖项评委主席,孙振华也给青年雕塑家们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他希望青年雕塑家们,能带着感恩之心感谢主办单位,在十二年里中央美术学院、大同市人民政府对展览所做出了巨大努力;其次“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评审有严格的评审机制,每一个参加评审的委员都十分严谨,这使得奖项在业界有良好口碑。第三,参展作品都很优秀,但是奖项有限,获奖与否不完全代表水平,这是人生发展中的很重要的机遇。第四,未来要戒骄戒躁,这只是人生中新的开始。
他的寄语是:“青年的未来在于想象力、创造力,希望你们的未来越来越好。”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