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15年6月初,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设计学部分在昌岗校区美术馆展出。展出的作品是2015届设计学研究生三年的学习和创作总结,也向公众展示了他们对于设计理念的建塑。雅昌艺术网在展览展出之际邀请广州美术学院共同举办“导师带你看毕业展”,广美美术馆副馆长胡斌和四个院系导师在展览现场深入解读本届毕业生作品。
活动海报
主持人:胡斌(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主持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与雅昌艺术网合作,举办“导师带你看毕业展”,这是这项活动的第二场——设计学部分导览。组织这个活动的初衷是希望更多的学生和公众了解研究生毕业创作的缘由、过程,以及作品所呈现的特点。
现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的是“2015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设计学部分。今天沈康教授导览建筑设计部分,王绍强教授导览视觉艺术设计部分,张海文教授导览工业设计部分,李伦教授导览美术教育设计学部分。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大家能够对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有更全面的理解。
一楼展厅(局部)
二楼展厅(局部)
三楼展厅(局部)
沈康(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沈康: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的专业设置分为两大版块:一是空间设计,包括建筑、景观、环境艺术;二是装饰艺术设计。这两个版块对应各自的研究生培养方向。建筑艺术设计学院的教育思路有两个基本原则:第一,关注日常生活。生活化是广东的一大特点,所以关注日常生活、关注当下生活是我们的理念,这个理念建立在把日常生活当作艺术的美学基础上。第二,强调实践,强调对工艺、材料的重视。
李丽川的作品名为《XIUs Story》,“髹”来自于著名的古籍《髹饰书》,这件作品综合了一个与《山海经》有关的故事、与传统家具有关的屏风造型、对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吸收,然后他要表达的是与现代生活相关的某些情绪、某些情节。材料是装饰艺术创作必须要考虑的方向,因为装饰艺术的基点是从材料出发、从工艺特点出发,在这件创作中,材料无疑被摆在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作品的材料、作品所传递的关系都是从材料出发,表达了这个时代的年轻人试图跟中国传统的思绪诸如《山海经》中的奇妙世界建立关联,并在自己的生活中以某种形式呈现,适应,在我看来,这是一件极富诗意和质感的作品。
李丽川 《XIUs Story》 180cm×500cm 漆媒材、综合媒材 指导老师:王季华
李丽川 《XIUs Story》 (局部)
谢倩的作品《启•承•转•合-许地重整计划》则体现了建筑学院教学中对实践、日常生活的强调,对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谢倩的研究题目是岭南地区的湿热建筑,广东有很多建筑专家都对此颇有研究,那么谢倩的突破点在哪里呢?她实际上回到了这个问题两个关键点——湿和热,热对应的是太阳,湿对应的是通风,这个房子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把阳光挡在外面、怎样增强空气流动,她在实践的过程中也逐渐接触到一些与建筑相关的基本物理原理,尽管这些原理并非我们艺术院校学生的长项,但是她回到基本问题,从基本原理出发,进行局部的空间、细节处理,最终搭建了整体的、由内而外的造型面貌,建立起丰富的、生动的建筑细节,也建立了非常有质感,与生活和人密切相关的状态,我认为这是我们建筑学院应该强调的。
谢倩 《启•承•转•合-许地重整计划》 320cm×200cm KT板,木板 指导老师:沈康
谢倩 《启•承•转•合-许地重整计划》 (局部)
王绍强(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王绍强: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于2011年成立,在五年时间内我们逐渐形成了健全、稳定的学科架构。视觉艺术设计学院有十个研究生导师,每位导师都有不同的研究领域,包括信息设计、品牌设计、广告设计、包装品牌设计、新媒体艺术设计等十个研究方向。
今年的毕业展相比往年来说有两个亮点:其一是学生注重个体感受下的视觉观察,有人关注文化、有人关注自然,因每个人视觉兴趣点而异,他们用自己的视野观察城市和时代的变迁,思考设计可以在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占据的分量和意义。互动新媒体的使用、社会公益内容的考虑,都呈现了这届毕业生的多元化视角。其二今年的毕业生作品比往年呈现出一种完整性,普遍作品能够以策展的角度从创意过程、表现方式到展示形式呈现出系统的陈述,在公众面前实现了很好的自我表达。
艺术衍生品的设计与传播《蜂起 风起》是谢莉娜的作品。本科毕业之后在广州城中村生活的一段经历让她留意到城市的公共生活和发展变迁,一方面,她用蜂巢作为载体表达她对拥挤的城市生活的直观感受;另一方面,她注意到在广州本地人和异乡人的共生,外来人在广州生活、工作、创业、发展的点点滴滴正如蜜蜂筑巢一样。出于这样的考虑,她希望艺术是与日常生活、普通大众息息相关的,因此她的作品是高性价比的艺术消费品的实践,她的创意能够与设计的社会性很好地结合。谢莉娜本科是版画方向,研究生阶段她保持了对造型的关注,在这件作品中,她运用了不同的材质来表现,加入了小型雕塑打破平面的界线。
谢莉娜 《蜂起 风起》 多尺寸 装置、纸媒 指导老师:王绍强
谢莉娜 《蜂起 风起》(局部)
朱敏慧的沉浸式空间设计《流》是一件新媒体作品。新媒体专业在广州美术学院成立十多年,是一个新兴学科。这件作品体现了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它利用镜面以及它对光的折射这些物理关系来展现新媒体的特色,呈现出富有动感和变化的面貌,这件作品在我们当代的城市建设中可以有很大发挥空间。此外,这件作品中光影的互动、色彩的微妙变化、镜面的传统物理关系给观众带来丰富的互动体验,也是新媒体研究方向的重点之一。
朱敏慧 《流》 240cm×280cm 装置空间 指导老师:陈小清
朱慧敏 《流》(局部画面)
张海文(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教授)
张海文: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的研究生培养注重研究过程,独立从事科学、艺术课题研究的能力。此外,因为在这个时代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导师和学生面对着同样的新起点、新材料、新市场、新需求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在共同的基准线上进行研究,我们更注重共同探讨和发展的可能性。工业设计学院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大致分为工业产品方向、工程方向、陶瓷研究方向、服装方向及其他。
《博物•致知》是曹力为的作品。他是理工院校毕业,基础知识、自学能力很强,研究生阶段就开始进行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课题研究。他调研了国内外的样本博物馆后,从文创产品建立当代人与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关联,来进行湖南省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他以湖南省博物馆展陈内容为出发点,进行了一系列的汉人文化题材的设计,这些书架、书签、圆珠笔、调料罐、餐具根据博物馆的壁画题材,使用了电镀、色彩等非常具有现代感的语言元素让博物馆的东西得以转化和传承,不仅继承了我们的历史文化,又让现代人容易接受。
曹力为 《博物•致知》 200cm×100cm ABS、金属、原木 2015年 指导老师:张海文
曹力为 《博物•致知》(局部)
林晖玲的《中国品牌设计探索》力图在国内品牌制造上进行一段尝试。她的作品是以扇子为母题进行系列包包的设计。这个包模仿了扇子的结构,可以进行折叠,折叠前后造型不同,用以适应正式的、休闲的不同场合。此外,在做毕业创作时,林晖玲也接到了潮绣的选题经费,因此她也进行了潮绣的相关设计。传统的内容进行时尚的改造,一方面需要用当代的设计重新定位潮绣,另一方面,传统的继承如果要适应时代,需要发展新的材料、新的功能、新的文化理念,从根本上来讲,就是研究当代、立足当代,通过实践把它改造成为成为我们当下的东西。
林晖玲 《中国品牌设计探索》 500cm×500cm 多种材料 2015年 指导老师:张海文
林晖玲 《中国品牌设计探索》(局部)
李伦(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教授)
李伦: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的今年设计学毕业生毕业于四个专业,分别为展示设计专业、平面设计专业、摄影专业、漆艺术专业。总体来讲,这一届毕业生的作品能够比较完整地呈现他们在三年中的学习成果、学院的教学成果;从这一届毕业生的总体研究过程来看,学生更加注重个人的背景知识,这些横向的联系对于专业知识的丰富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意义。
姚帮亮作为以古老媒材为研究课题的学生,他对于中国漆术的理解非常全面,从历史渊源到创作转换、从工艺语言到艺术语言的转换,他做了很详实的研究。所以,他有能力在作品中把古老的工艺转换成当代的创作语言,并进行完善的表达,这也显示了他在研究生期间对于当代艺术怎样通过传统媒材实现转换或者表达的可能性方面的努力。
姚帮亮漆艺作品《隐》表现的是一个水滴,在这件作品中,姚帮亮体现了他在漆艺材料应用中如何把写实的东西变成用漆语言来表达的作品。在这件作品中水是黑色的,我们可以以欣赏水墨画的角度来思考,墨色可以代替所有的颜色,他用颜色处理、材料光泽处理实现空间展示。他已经不限于平面的表达,使用了各种创作方式让这个古老的语言呈现出生动鲜活的当代表达。我认为在目前国内的漆画创作中,他已经慢慢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思考方式,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姚帮亮 《隐》 漆木、金属 2015年 指导老师:李伦、童燕康
姚帮亮 《隐》(局部)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