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20年6月8日,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优秀毕业作品线上展正式上线,参展研究生54人,研究生加本科生共计227人,展出作品包含油画、中国画、书法、平面设计、动画、环艺、产品设计、新媒体、装置等艺术形式。展览“上线”之际,我们对话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副系主任、四川大学美术馆馆长熊宇,试图从毕业展的价值和毕业创作的不同路径展示学校独到的毕业文化。
熊宇:今年很特别,因为疫情,教学上以往习惯的方式被打破了,很多以前在线下可以当面完成的工作都没有办法完成。这学期教学上对毕业生的指导主要以线上的方式完成,当然这也不是没有好处,通过网络交流,很多思路可以及时共享,无论是预答辩还是中途的研讨,交流更加高效,其他年级的同学也可以通过网络围观交流,无论是创作还是论文中遇到问题也可以迅速解决,这算是今年教学的一大特点。同时线上交流的问题也很明显,因为艺术创作很多时候需要现场感,隔着屏幕看作品还是显得有点隔靴搔痒,实际最后看到的作品有些地方跟图片还是有一定差距,对于很多导师来说没能在指导阶段更多地看到一些作品材料、细节上的具体问题,是一个遗憾。另一个困难在于同学以前都是在教室或工作室里进行创作,今年由于疫情被迫在家,在实施创作的时候,无论是空间上还是材料技术支持上都面对这样那样的困难。
今年疫情迫使大家进入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与当下信息时代的特点紧密相关,以往的一些习惯被打破,在这种变化下新的技术与方式获得一次大范围的尝试。目前看来信息时代的线上交流确实带来很多便利,其功效也还远没有完全开发出来。我们要求学生需要建立自身的创作方法论,建立自身的学术思维体系,而今天的信息化时代无疑为建立基础学术体系提供了便利条件,一些基础信息可以快速获取,而观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迅速得到交流。这些都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思路。
王峰《回忆》,150cmx200cm,布面油画,指导老师:熊宇
曹慧良 [N32°24′21′′,E104°31′35′′计划]·荒野 纸本综合 尺寸可变 指导教师:熊宇
刘俊良 《神的孩子都在跳舞》 180cmX150cm 布面丙烯 指导教师:熊宇
熊宇:展览对于艺术创作来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创作过程行为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过程,艺术创作完成的作品就是艺术思维结果的呈现。这些绘画作品、装置作品跟文字叙述有很大区别。写作可以用文字符号表述自己的思想,而绘画、设计、装置、影像则是在用其特有方式表述思想,这些创作最后完成的作品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结果。而这些作品通过展示与观者发生交流,并最终实现其价值。展览时这些艺术作品的最终呈现跟场域中的空间、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当代艺术观念中场域空间与时间甚至是作品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今天很多强调艺术创作现场性的言论,其本质都是在强调艺术创作与当下时间和特定社会语境、空间语境间的关联。而当代艺术展示观念正是在强调呈现这种关联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现场空间环境与作品相呼应所对观者综合触觉的影响是今天很多艺术家在展览空间设置时考虑的因素。
从这个角度讲,一件作品如果只是单纯地在网页或画册上以图像的方式呈现,那么观者获知的仅仅是对视觉图像的感知,对比展览现场的综合感知,这无疑是有所缺失的。图像传播可以看作是对于艺术作品的视觉转移,而只有当观者进入空间感受艺术创作时,艺术家的意图最终才得以完整地呈现。
毕业展的现场对创作型专业非常重要。如果只是写论文,通过文字表述自己的艺术观念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是非常缺乏说服力的。疫情之下线下展览受到限制,新媒介下的虚拟线上展览就成为当下的选择。
陈以轩 《生火》 165cmX150cmX170cm 综合材质 指导教师:何工
吴佳 《WU JIA》 装置、现成品、综合材料 400cmX150cm 指导教师:何工老师
熊宇:线上展览与线下展览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是空间感受上的,线下展览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展览,其空间是具体的可触摸的,空间中的诸多要素调动观者的多种感觉,这种综合的触感最终会在观众的大脑中形成一个综合印象,这种印象更加接近于艺术家创作思维。观众可以通过在空间中的行走获得一种物理上的时间与空间维度的感受变化,无论是远距离地观看作品还是近距离地接触艺术作品、欣赏细节,这一过程均会在观众心中留下感受上的烙印。
而线上展览则是一种虚拟空间式的展示,这种虚拟的空间需要借助电子屏幕来呈现,这就决定了这样的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虚拟空间可以突破现实空间的种种限制,可以任意构建艺术家想象的空间场景,同时电子屏幕的呈现方式,也使得图像变换带来的视觉感受成为观者感受作品的重要方式,甚至是唯一的方式。今天的虚拟作品呈现还有很多有待发掘的可能,大家使用的习惯性方式还停留在通过传统的电子屏幕来欣赏艺术作品。这种方式扩展了作品受众的数量,也降低了观看艺术作品的门槛,大家可以在任意的时间和空间观看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而不再是必须到达展览的现场。这一点从艺术作品的传播角度来讲当然是好事。
这种线上(的展览)可以让我们方便地看到某一幅作品,对于一些纯视觉系的艺术作品,这种方式甚至可以使观者获得更好的作品体验,但对于那些需要借助人的多种触感感受的作品则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一些作品呈现在现实空间中所带给人的震撼感也会被屏幕所削弱。反过来讲,线上的虚拟展览其本身又是一种新媒体式的艺术创作方式。在今天直接运营虚拟空间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层出不穷,对于他们来讲这样的创作方式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无异于为他们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从传播的角度讲,现在的线上云展的方式比传统方式更加具有传播性,也符合今天的生活方式与社会节奏。然而今天我们大多还是把线上的云展看作是现场展览的一个补充。习惯的做法是通过线上和线下展览相结合的方式,把更多以前只能在美术馆看到的作品展示给大家,最近几年全球美术馆都在藏品的数字影像资料整理工作上加大了力度,这对于观众以及研究者来说都是好事。这让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办法到现场来参观的观众也可以看到展览。对于研究这些艺术作品的学者来说也能更加方便地获得相应的图像信息。从发展趋势看,线上云展符合当下社会发展的大节奏,随着未来硬件软件的升级,线上展览会获得更多可能,甚至不再简单的成为线下展览的补充而会成为与之并列的一种虚拟陈列。
谢珊珊,《没有月亮18》,100×130cm,布面油画,指导老师:熊宇
杨秋阳,《2019的北纬104与2020的东经30》,视频截图,指导老师:熊宇
熊宇:通常情况下,以艺术学院组织的展览有两种:一是教学展,如学生年展、毕业展以及各专业根据教学主题组织的教学展,二是由美术馆这样的学术机构组织的主题性学术展,如最近几年推进的“在地性系列项目”以及“实验性艺术项目”,这些项目会涉及校外的艺术家,一些涉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师生也会参加。
熊宇:对于每个创作者来说独立的思维意识很重要,而任何一个创作者都生存在大时代背景之下,很难纯粹地脱离时代来思考,他们所面对时代产生的问题,以及生活中的切身感受会在创作中自然流露。因此在毕业创作中,不会特意强调一定要就某些社会问题进行关联性创作,而是鼓励学生凭自己真实的感受进行创作,这样的创作更为真实。实际上,很多学生的毕业创作中会表现出很多时代的烙印,能看到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之下流露出的思维特征。
熊宇:对于油画专业的本科生来说,我们要求其对绘画媒介、技法有广泛的了解,具备专业的绘画能力,能够表达自我观点以及具有严谨的学术态度,有相对清晰的个体风格倾向。至于研究生,更多的是要求其对自身艺术体系的研究和建设,这个阶段需要有清晰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所涉及的艺术思维方式的构建,以及体系性的创作方法论建设。
杨秋阳,《异乡人》,150cmX200cm,布面油画,指导老师:熊宇
原越《平衡之道》 400mmX150mm 布面油画 指导老师:熊宇
熊宇: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在教学上倡导学生对自我创作体系的认知和研究。实际上任何艺术创作都是基于某种创作模式的。今天谈到艺术史上种种艺术潮流的变迁与发展,大多都是创作模式和思维模式的进步和发展。要求一个在校的学生马上做到对现有创作模式及思维方式的反思,并拿出一个革命性的方案是有难度的。但我们提倡学生在认识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艺术方法论的建构,这是一种摸索式、渐进式而非跨越式、革命式的探索,这种建构还存在一种递进关系,对于绘画专业来讲,前面的学生在某方面做出了某些研究,可能后面的同学会在这些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推进,这种学术上的递进式建设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