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美院2015年优秀毕业展实验艺术展区
实验艺术展区
“你别把美院的传统搞坏了。”现任天津美院院长邓国源在2002年创立天津美院现代艺术学院的时候,不少老先生有过这样的担忧。的确,让实验艺术学科从一个具有三代中国画教学传统的美院生根发芽,不断发展壮大,并在当代艺术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充满了挑战和冒险。经历13年,从最初的现代艺术学院到2010年的新媒体艺术学院再到2014年的实验艺术学院。天津美院的实验艺术学科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正是当代艺术进入学院化教学体系在中国的缩影。
一个新兴学院的两次转变
中国的传统既是一座宝藏也是一座迷宫,寻得到不见得进得去,进得去不见得出得来,而如何了解、深究并转化传统,需要近距离参与到当代艺术现场中。这是邓国源对于中国传统和当下的认知,游历西方并明细了当代艺术的语言观念和材料语言之后,回到天津美院的邓国源在2002年主推了现代艺术学院的建立。
在美院设立与实验艺术相关的专业,天津美院并非是最早的,早在2001年中国美院就创立了新媒体艺术中心开始进行实验艺术教学,邱志杰主持的总体艺术工作室也在2002年开始招生。但在美院建立单独与实验艺术相关的二级学院,2002年天津美院现代艺术学院的成立,邓国源在美院教育里走了一步大胆的棋。
邓国源总说天津美院是八大美院里最小的,所以在建立现代艺术学院时他并没有跟国内的其他美院做比较,而是瞄准世界著名的艺术学院,以此让现代艺术教学更具有国际化标准。就像欧洲的美院教学是没有油画、版画的专业之分的,只有工具、材料等方式的教学。恰巧在当下的中国艺术教育中,受到当代艺术三十年和媒体化传播的影响,传统的“画一张画吃一辈子”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可能实现了,这是对当下美院教育的最大考验。
实验艺术学科的建立,与带头人观念的实验性和前卫理念息息相关。而当时的邓国源就是想打破传统的艺术评判标准和学术视野,甚至打破专业的界限,建立一个活跃的学术氛围。
邓国源给现代艺术学院定下的标准就是“没有特别恒定的标准”,但却要从教学开始对青年学年和未来的艺术家提供一个最大的思考和创作空间,给这种空间提供一种活跃的学术氛围和较高的学术理想。创造新的艺术,关注艺术本身的问题。在现任实验艺术学院院长李志强看来,这是邓国源在现代艺术学院建立之后所重点强调的教学主旨,也是这个学院十几年来在学生培养中一直秉承的思路。
李志强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介绍,邓国源在这样一个新的学院建立之初就对未来实验艺术教学的基本框架明晰起来了:“他在那个时期就建立了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综合绘画、摄影等相关专业,而且在每个专业中都找到了其中的发展空间,并横向形成了当代艺术的基本脉络。”
而围绕这些新晋专业所设置的新课程与美院传统教学方式也是花样繁多的,而教学方式总是通过学生作品风格明显呈现出来,装置、绘画、立体、材料、行为,李志强说,看当时的学生作品状态,甚至有一些创作都超越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范畴。从课程到毕业,工作室制让学生和老师变成一场互动,学生毕业展的评判是以集体打分制的方式,老师打分的同时也邀请外来专家打分,这样的参与和交流的方式让整个学院的视野带来了非常大的变化。
2010年左右,全国各大美院开始建立新媒体系或者专业,也就是那一年,中国美术学院成立了跨媒体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系成立,广州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成立。“新媒体在各个学院中都被当成是一个时髦的东西被提出来了,社会的现实也是新媒体化。”同年,邓国源主持的天津美院现代艺术学院也顺应形势改名为新媒体艺术学院,李志强就成为第一任新媒体艺术学院院长,邓国源成为天津美院副院长。即使学院名字改为新媒体艺术学院,但李志强在学院教学思路和方向中依然保持着与邓国源的态度一致,但新媒体艺术学院这样一个名字,在李志强看来这样的概念依然具有局限性和不确定性。
2014年,邓国源担任天津美院院长,正式将新媒体艺术学院更名为实验艺术学院,将实验艺术作为天津美院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
刘斌《108》影像装置 专业:影像艺术 指导老师:陈红汗
苗盼盼《美味超市》专业:综合艺术 指导老师:孙鹏
12年,毕业生印证的实验方向
在教学中不建立恒定的标准,但并不是指没有检验标准,他们检验实验艺术学院的成果就是:“看我们学生思想的活跃和创造力凸显。”
的确,这样的教学思路让毕业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开始广阔起来:2006级影像艺术系学生航盖毕业之后一直从事电影数字影像技术工作,在张艺谋导演的《归来》、姜文导演的《一步之遥》、顾长卫导演的《微爱》等影片中担任数字流程设计师;2008届张涛在上海创办放射能新媒体工作室,与中国移动、国内知名服装品牌长期合作,承担许多知名艺人演唱会的舞台多媒体设计。毕业于综合艺术系的青年艺术家周松如今已经是中国青年一代超写实主义画家的代表;独立艺术家臧坤坤2008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其绘画作品多次举办个展,并被国内外私人藏家广泛收藏。2014年毕业的青年艺术家牛文博在第二届华宇青年奖中获评委选择奖。而在影像艺术方面,毕业于实验艺术学院的吴小武获“平遥国际大展新人奖”,朱婷婷获“圈子艺术银奖”,殷声和赵辉获“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新人奖”……这样的结果至少印证了实验艺术学院最初的教学理想。
在浩浩荡荡的全国各大美院毕业季拉开帷幕之时,有媒体评论说天津美院的实验艺术毕业生作品“异军突起”,认为国画和版画不再是天津美院唯一的重点,更具实验性的当代艺术作品开始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并备受关注,天津美院毕业展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空间。
袁松 《轮椅》装置 2015年 90x90x90cm
今年毕业于实验艺术学院综合艺术系的袁松、寿盛楠的双个展,是天津美院毕业季的一大看点,这是天津美院针对特别优秀的学生重点推出的毕业生个案。袁松的作品《轮椅》与自己的成长个人经验相关:“奶奶在我儿时就只能靠轮椅拐杖生活,而我的父亲也是残疾人。轮椅(疾病,痛苦)对于我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我希望通过作品将这种处于内心的痛苦释怀。在最初是希望可以制作出通过热感应来探测到观者,然后会主动跟过去,在观众无意识时候看到背后有一个轮椅在跟踪,其实就跟疾病一样,总会悄悄的过来。”
寿盛楠 《梦录》 装置 2015年
寿盛楠的《梦录》也是关于自己生活经历的作品,他在一个U盘里存着每天自己睡觉时的录音,但因为时一种私人性的东西不太想呈现出来,就将U盘封印在一个电子设备中。“每天晚上,在我准备睡觉的时候,我就会打开枕头旁边的录音机,搜索记录下我每天睡觉时的声音,并储存在移动硬盘里,这里有我200G的数据,这其中会夹杂着我说的梦话,那是我在另一个世界里给这边寄回的信,或许这样我就会每天都拥有32个小时。我也想把艺术家不在进行创作的时后记录下来,并以此作为创作,一件不在创作范围内的创作。”
展览还展出了两位艺术家的草图与装置作品,通过他们创作手稿的展出,呈现出青年艺术家在日常思考中的想法、灵感和智慧,并最终呈现为艺术作品的过程。在他们的指导老师蔡锦的评语看来,两位毕业生的作品都充满了对自身、记忆、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思考,并将个人成长的感知释放在作品中:“袁松的作品似乎带有一丝荒诞感和一种自我意识的压迫感,对他的‘轮椅’影响最直接的是来自他从小的记忆和亲人的疾病,这种经历形成一种痛苦的符号在他今天的‘轮椅’中延伸出来,这种重新带有机械性的组装性和人为行动上的控制力其实是在告诉观者一种隐患和一种威胁。 但最重要的是袁松又把这种个人积压的紧张感瞬间转换,将它视为一种随机性的功能和玩耍似的释放。 寿盛楠的每一件作品总是让我逐步认识其中的细微之处,他对个人成长中细节的感知和敏感让我深深惊叹,这一切都反应在他自己已进入到一种出神入化的境地,他不是在做作品,他是在进行一种个人似的对话,关于时间,关于旋律,关于记忆,他最后给我看到的不是一件完成的作品,而是对每一个想法产生的脉络进行记录和留下什么,所以,我总是觉得他缺少点什么,缺的应该是大多数艺术家很容易拿出来的那种“大作品”,可是,我总觉得是要去读他的作品是怎么开始的似乎更重要。 ”
从高中考素描、色彩,奔着绘画的理想进入天津美院之后,为何选择了实验艺术学院?袁松和寿盛楠都坦言自己最初在心理上是拒绝这样的专业的,“心理最开始是抵制的,从小学习绘画,觉得国画、油画才是在美院的主流。但进入到实验艺术学院之后,感觉像是心里受到了冲击,跟以前的思维进行了一个扭转,艺术的可能性大了很多。”袁松介绍,总觉得以前给自己围了一个圈,突然有一天警醒了,才开始不断把这个圈子擦掉。同样寿盛楠对于实验艺术的也从抵制到接受,再到觉得实验艺术才是大有前途的艺术,“尤其是出国对我影响特别大,感觉整个世界上的当代艺术都是实验的。”
“学院还设置了交流生的学习机会,我大三就去法国一年,我们那届一共是八个人去当地的美术学院。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合作,这种机会带给我的眼界和转变特别大,能够亲眼看到了自己喜欢的艺术家的个展,不仅开拓了眼界,一下子就了解了当代艺术家的状态。”寿盛楠说。
两位艺术家坦言,他们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已经开始接触到社会中的各行各业,例如他们会单独去找红外感应的厂家,需要跟木匠、铝合金老板打交道,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开始了社会体验,而在学校学习过程中,老师们带给他们的眼界开拓、外出调研,以及海外交流机会等,是他们开拓创造性的重要渠道。总结自己所学专业时,袁松说是“自由艺术”,他觉得实验艺术学院最主要还是教学上的主旨在指导教学,“很多课程都是潜移默化的,老师为了让我们开拓眼界,会在课堂上介绍很多艺术家,了解当下的当代艺术发展。”
扩大到整个美院的教学思路
强调国际间艺术教育的交流,“瞄准世界著名的艺术学院”,邓国源在建立现代艺术学院之初就有这样的定位,这是他们十二年来一直在践行的方式。
“在这个学院建立之初,我们各个专业招老师的标准中有一条就是你必须要在欧洲或美国在这个专业中深造五年以上。”这是邓国源在成立现代艺术学院之初的规定,这样的规定延续至今,所以如今的实验艺术学院中的教师有超过90%国外背景。李志强介绍:“当然海外留学只是标准之一,我们会关注他的专业和学术背景,他需要完成一定的项目和业绩,并且在试讲和交流中就能够评判出一位教师对于艺术的见解。”
“无论是哪个老师给班上的学生上课,学生可以争论,可以站出来讲自己的作品,而这样的方式恰恰要改变的是‘老师带徒弟式’的传统美术教育中最差的习惯。我们的学生在任何场合都敢讲,这样的教学方式带给学生和未来艺术家对于自己创造性的自信。”在现代艺术学院建立之初,这样的教育方式在美院教学里是很新的,但经历了十来年的印证,邓国源介绍,这已经放大到整个天津美院。
师资资源和课程设置,这才是在理念之外最为实在的工作。从2002年到2014年,实验艺术学院的基础工作跟随着两次改革而不断在探索、交流中完善,并最终形成了如今的框架和模式,整个学院下设影像艺术系、移动媒体艺术系、综合艺术系、动画艺术系、摄影艺术系五个系科。
在此框架之下完成核心课程设置:影像艺术系核心课程为影像艺术创作观念、传统与新媒介、动态影像语言、综合影像表达、影像与空间;移动媒体艺术系核心课程为:移动媒体思维基础 、移动媒体交互界面、移动媒体交互逻辑、移动媒体技术实践1(HTML5) 、交互影像与声音;综合艺术系核心课程为:跨文化研究、中国绘画人文背景、书法的当代符号精神、民间美术的契机与当代图示、材料与观念、艺术市场;动画艺术系核心课程为:连续画面情节表现、动画创意与符号构成、动画空间调度与美术风格表现、动画艺术史、实验动画表现;摄影艺术系核心课程为:数字摄影基础、纪实摄影、当代影像创作、摄影实践与创作。
即使经历了十几年的实验,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已经相对稳定,但担任学院院长的李志强依然觉得实验艺术学院在当下相对稳定的基础之上同样需要走向更加专业的调整和积累。“例如专业教材的更新和新见解的补充,学科体系往前走的同时应该要有相对稳定的秩序化的方向。实验艺术教育方式的积累过程不是几年时间就能完成的,尤其是当代实验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也不是固定的,需要不断对教学和成果进行评估、考量,摸索经验,再推广。同样,实验艺术最重要的是需要不断往外看,尤其是在信息化发展迅速的当下,我们需要不断像海绵一样吸收大量值得借鉴的经验来研究。”
在这样的基础上,李志强介绍实验艺术在当下的中国美院教育中依然是一个新生事物,依然存在诸多争论、疑惑,而且会永远争论下去。
天津美术学院2015年在线毕业展:http://young.artron.net/exhibitions/tafa2015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