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upload1.artron.net/young/https://upload1.artron.net/young/2020/0702/1593628681_364072.jpeg.square.jpg)
-
2020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美术学
作品编号114811
作品分类国画
创作年代
2020
作品尺寸337.00x137.00cm
作品材质纸本
题材山水
400-601-811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9:00 - 17:00
作品描述
总述:作品名称源于物派作品《相位——大地》,“相位”取“同一事物的不同形态”之义。作品将山水画这一题材与人类社会的结晶——城市建筑,进行视觉上的模糊与同构,并以野生动物点景,用全新的笔墨将传统山水精神进行了现代性的转化,表现出历史的厚重、时空的不定性及超现实的未来感。面对近年来层出不穷的人类危机,我们更加需要用反思的眼光看待世界的表象,以不变应万变。《山水的相位》正是基于我对社会本质的提问,利用时空交错的想象营造画面意境,以山水精神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人类社会在宇宙中的主体性。
在景观社会逐渐吞没真实生活的背景之下,人类社会中的种种“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趋于“僵化”,人与人、人与物之间被某些人为的概念所控制而无法跳脱。当今,对于实体的研究目前已经不能完全解决当下和未来的问题,发现从有限至无限的统一“关系”是传统东方艺术的智慧,也是我在作品中所追求的。尽管传统山水画创作背后具有完整而庞大的传统文化体系作为支撑,但我仍然不满足于美学上的“自圆其说”,而愿意直面当下。作品中对于“关系”的表达,是基于对“道”的追求,这恰恰也是山水画传统精神的内涵之一。这一精神使“山水”这一绘画门类有能力面对当代现实开展反思,在观念层面上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中国山水画向来尚虚,关注自然的同一性,而非客观的“景物”,所以山水画并不是西方概念的“风景画”,而是一种精神性的表达。无论是宗炳的“以形媚道”、王微面对自然时神思的飞扬浩荡、郭熙的“林泉之志”、还是石涛与山川的“神遇迹化”……古代山水画家都以“道”为核心,通过山水深刻揭示天、地、人、形、神、道之间的关系,从而在观念上将宇宙从微观的人情至宏观的天地加以统一。山水精神正是以一种包容的姿态帮助人们消除“偏见”,获得精神的解放。
山水画重在精神而非视觉,这正是山水精神中生生不息的真谛,使我能够窥见通往宇宙的路。再去思考事物之间的差异与内在联系,就能够逐渐打通万物表象之下的深层“关系”,创造出能够超越现实景观的艺术。这也是我在《山水的相位》中所追求的。
陈博贤的其他作品
More Works
同类参展作品
Similar 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