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0年
四川美术学院
工艺美术
作品编号115047
作品分类其他
创作年代
2020
作品尺寸300x200cm
作品材质--
题材--
400-601-811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9:00 - 17:00
作品描述
从N.凯瑟琳·海勒的研究中萌发出对意识与物质载体的思考,用材料的物质化呈现去探讨这一命题,海勒认为,物质文化是塑造我们对于“人性”观点的复杂互动之一。她在一篇名为《计算人类》的刊文中提到:人类学家早就认识到,人造物和生活空间的构建影响了人类进化。人类学家认为,赋予人直立行走能力的人类骨骼变化,与运输物品的能力是同步进化的,从而促进了技术的发展……几千年来,一个双循环现象一直在发挥作用:人类创造物体,物体反过来有助于塑造人类。这种古老的进化过程随着智能机器的发明而开展了新的局面。在文中,海勒聚焦于人工智能领域中著名的STA(感知-思考-行动,Sense-Think-Act)范式,在对智能机器与人类的关系研究中,进化了衡量人类尺度的新标准。
在这些研究对我带来的思考之下,我对材料也有了新的认识。西方哲学将生命划分为两个组成部分:zoe和bios,前者指的是自然的、生物性的生命,在古希腊是在家庭(oikos)内的生命;后者指的是政治性的、质性的生命,即不是单纯为了活命而存在的生命,在古希腊是城邦(polis)内的生命。透过这种对人类生命的不同理解,我尝试对自然材料也进行如此的划分,即自然的材料的自然生命和二次加工的功能性生命。研究是围绕材料非自然生命的状态进行的,从材料的本身进行实验,非功能性、非景观性。将STA的顺序进行重新排列,变为ATS,即:先行动,再思考,最后进行感知。
材料作为物质载体,也和其承载的信息相互纠缠着,透过对材料的探究,对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不同的实验与感知,在运作中生成新的关系,带来新的感知。
作品用图像处理技术由实体材料装置和虚拟图像两部分相结合而渲染出一个虚幻场所,这些场景中的主体在虚幻与真实之间不自觉地引发叙事,在不断的重构中逐渐失去具体的符号性,信息的不断增生引发了物质表象的变异,带来新的感知。实体材料装置主要由可塑土、皮革、蜡、环氧树脂等材料组合制成。
刘一晨的其他作品
More Works
同类参展作品
Similar 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