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作品详细

《雕塑》

《雕塑》

龙兴语

2020年

四川美术学院

雕塑艺术

作品编号115242

作品分类雕塑

创作年代 2020

作品尺寸180x100x3.6cm

作品材质其他

题材其他

400-601-811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9:00 - 17:00

作品描述

创作背景:在2019年夏天,导师委托我帮忙制作一件三米高的创作,并由雕塑工厂工人宋宗明、沈鄂川协助(四川美术学院雕塑工厂的两名工人宋宗明与沈鄂川已经从事雕塑翻模工作三十余年)。在这一个多月的接触中我发现:1,在创作中,他们能在很抽象的、无法用语言描述清楚的创作感受上给一些建议。2,他们会聊一些关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历史,以及在雕塑工厂经历过的人和事。3,他们的业务量越来越少,其原因大致总结三点:第一点,雕塑系教学改革,具象写实创作越来越少,以他们的话说是雕塑的媒介越来越丰富,什么都可以做成雕塑或者是说什么都是雕塑。第二点,3D打印、3D雕刻等技术的出现,以往的城市雕塑先做泥塑小搞再放大翻制的技术模式在慢慢被淘汰。第三点,在改革开放后这几十年城市建设高速发展中,以曾经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产生的主题雕塑占满了城市各个空间,新的城市雕塑能立足的空间越来越少。

宋宗明、沈鄂川两位师傅既是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历史发展的参与者(他们协助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老师教学,协助老师与同学们的创作制作等)也是旁观者(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历史文本上不会出现他们的名字),当我们讨论雕塑(艺术)对社会的影响时,很多时候无法触及到最真实的一面,而宋师傅与沈师傅因其身份的特殊性,成为了最合适的受雕塑发展影响的“样品”,他们即是雕塑发展中的受益者,也是利益上的“受害者”。我邀请两位师傅共同制作一件作品,经过协商,达成了共识。作品旨探讨在雕塑创作中他们的价值是什么?他们与雕塑工厂的塑造与被塑造关系如何体现?雕塑创作中的技术与雕塑有何关系?他们所用的工具材料等物与雕塑有何关系?雕塑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的联系是怎样的?

创作阐释:在工作中他们用过的物失去功能及审美被遗弃在角落附满灰尘,加之物品上遗留着他们工作痕迹,当被呈现在观者面前时,能使观者产生想象,使物产生更多的可能性后,此时“物”的本质得到释放与阐明。待他们慢慢老去,直至退休离开学校雕塑工厂,他们也会像物一样失去“功能”慢慢被遗忘在角落,他们带走的是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的老师和同学与其相处共事的“痕迹”,同时也像物一样其本质得到释放,给人更多回忆的想象。雕塑历史何尝不是这样?社会的发展对雕塑的需求慢慢发生改变,雕塑的内部也随之改变,这样的动态过程也像物一样其本质得到释放,雕塑发展历史的过程性也是雕塑本质之一。雕塑技术的变化也同样如此,技术的更替,传统的技术本身也成为雕塑的本质之一。在与他们共同创作与讨论关于他们的创作过程中,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奇妙感,或者说是超现实感。在创作中,用他们的技术与材料制作他们自己的雕塑,并且用互联网直播他们制作自己的雕塑过程,此时他们是“活雕塑”。在制作他们等比例雕塑泥塑中,邀请他们几十年的老朋友(雕塑翻模工人喻师傅)来进行泥塑审稿指点与修改,用喻师傅的话说:“我和他们相处几十年了,我比他们自己都了解他们自己,所谓旁观者清嘛”,甲方在翻模之前“审稿”是雕塑工厂里常见的现象,这仿佛成了雕塑泥稿制作完前的一种仪式。等比例雕塑翻制后,将他们工作服穿在雕塑身上,以增强现实感,在直播过程中,观众反应就像看到真人一般,观众感受到了比现实中更“真实”的他们,构成了另一种“现实”。最后将雕塑与两位师傅用过的物件、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历史照片、他们工作时的照片以及他们的家人照片等组成一个集合雕塑,此时他们成为了“物”被成列、摆放、堆积和重组。当被人观看时,它们会释放物的本质,产生新的可能。

一天宋宗明师傅去医院照看得重病的父亲回到工厂,他笑着对我说:

“龙兴语呀,我觉得一生没的意思得,你看嘛,年轻的时候为了老婆孩子,中年呢把老人一个人一个人的送走,现在我都五十多了,又老了,都没活出自我...”

“也许我们的这个项目就是一个答案撒。”我笑着答道。

同类参展作品
Similar Works
联系我们:400-601-8111luoyakun@artron.net
分享
  • 微博二维码 “扫一扫”即可手机浏览,还可分享至朋友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