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作品详细

極乐志

極乐志

徐韦

2020年

四川美术学院

雕塑与公共艺术创作理论研究

作品编号115974

作品分类雕塑

创作年代 2020

作品尺寸1200.00x500.00x300.00cm

作品材质其他

题材其他

400-601-811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9:00 - 17:00

作品描述

由于作品现场布展图片较多,文字说明在最后

 

图1:極乐志部分图,尺寸可变,光敏树脂、霓虹灯、全息投影等综合材料

 

图2:極乐志部分图,尺寸可变,光敏树脂、霓虹灯、全息投影等综合材料

图3:極乐志部分图,150x150x200cm,光敏树脂、霓虹灯

图4:極乐志部分图70x70x70cm,光敏树脂、霓虹灯

图5:極乐志部分图,70x70x70cm,光敏树脂、霓虹灯

图6:極乐志部分图,70x40x50cm,光敏树脂、霓虹灯

图7:極乐志部分图,70x50x60cm,光敏树脂、霓虹灯

图8:全息投影视频截图 , 240x1x120cm,全息屏、投影仪

      我的毕创全部以3D打印的方式制作了数字雕塑,鉴于3D打印制作方式的优势性,数字雕塑拥有了区别于传统塑造方式的独特的、更易实现的雕塑造型语言。其独特的方面在于,数字雕塑能更精确、细致的处理一些几何造型和表面肌理,大量的利用这样的优势性,进行提取和推敲,就能得到一些极具工业感与科技感的造型,我于是将这样的造型结合了城市、天文等内容载体,将这些相对宏大的内容尺寸缩小,甚至到微观,就得到了一些经验之外的造型趣味。如果只是表现现实的景象,数字雕塑可以达到99%的还原精度,但却失于平庸,如果只停留在对技术的崇拜,数字化技术只会沦为工具。科技划分了时代,信息技术则通向了未来,我关于未来的联想是积极的,充满无限可能的,所以作品描绘了一些夸张、奇幻的未来图景。而更易实现的方面在于,一些反重力结构,复杂镂空造型在数字雕塑中不再成为一种难题,为了突出表现这样的特性,我将一些天文概念引入作品中,还复原、改造了一些中国古代的天文仪器,这些天文仪器拥有复杂精巧的造型和严谨的科学原理,蕴含了古人的智慧和审美。我将其拆分和重组成一件新的数字雕塑装置,原本比较费时的复原工作得益于数字技术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创作和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数字雕塑的艺术特性使他成为一种极好的中间材料,它不同的制作方式和打印材料能起到代替泥塑小稿、部分金属铸造等工艺的作用,并且在保存、制作时间和成本方面更有优势,当然反过来讲它也有许多无法忽视的缺点和需要改善的地方。

 

       我也一直在研究数字化雕塑的跨纬度表现。数字时代,逐渐被电子化的人类个体,其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交融,生活、思考和社会方式随之改变。人具备了通过技术将身体与“再现”的身体分离与融合的“功能”。如何去表现数字时代的人文在我的作品中得到了解答。人作为文化的母体,其群体的精神文化内涵被赋予在“数字圣母”的形象中,以全息投影的形式悬于空中。“圣母”是宗教信仰的化身,代表了“人”的精神世界、信仰和追求。为了表现圣母崇高的形象,我用软件制作了电子化的“圣母”的动画,以虚拟的方式呈现于观者眼前。数字雕塑在二维平面中实现了三维虚拟的呈现,并结合各种数字化设备实现了跨维度转化。它拓展了雕塑的物质形态和社会功用。

 

       因为材料的透光性质,我选择了光敏树脂原本的颜色,不做着色覆盖处理。根据创作题材的内容,我选择霓虹灯光作为作品的主要光源,并对雕塑进行“灯光着色”。作品也被放置于安置好的不同颜色的led灯源和霓虹灯管上。在制作“圣母”动画的过程中,不同于平面新媒体作品,我以表现虚拟屏幕中雕塑的空间体量作为核心本质,影像解决了雕塑的运动问题,圣母雕塑可以转动的,身后的罗盘装置也制作了机械运动的轨迹,动画中的圣母是完全可以被3d打印成实体的,但这样一件完整的数字雕塑模型在二维平面中的展示和传播才更有意义,观者通过屏幕观看到的雕塑可以是这样的,当雕塑变成空间中“虚拟的型”,人们会有怎样的反应?作品最终运用了数字雕塑、动画、全息投影、霓虹灯光等制作和展式方式,将给予观者浸没式的感官体验。视屏和图片无法还原现场的灯光及全息影像视觉感受,跨媒介作品更注重现场体验。

徐韦的其他作品
More Works
同类参展作品
Similar Works
联系我们:400-601-8111luoyakun@artron.net
分享
  • 微博二维码 “扫一扫”即可手机浏览,还可分享至朋友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