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毕业展 >鲁迅美术学院毕业展>作品详细

《重·构——难民营里的常态化生活》

《重·构——难民营里的常态化生活》

操宛霖

2018年

鲁迅美术学院

建筑艺术设计

作品编号62954

作品分类其他

创作年代 2018

作品尺寸320x240cm

作品材质--

题材--

400-601-811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9:00 - 17:00

作品描述

我的毕业设计的灵感,就是来自最吸引的人道主义建筑之一的 Maidan Tent (一个在广场上的帐篷),是在希腊 Ritsona 难民营搭建的社区中心。由两位年轻建筑师 Bonaventura Visconti di Modrone 和 Leo Bettini Oberkalmsteiner 主导设计,在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的支持下,操场上的帐篷可以让难民享受到室内的公共空间——以抵消战争、迫害和强迫移民带来的心理创伤。“maidan”这个词源自阿拉伯语的“square(广场)”,进一步反映了这个方案对社区沟通做出的贡献。

通过这一思想的引导,我决定在我的毕业设计中将难民营中的生活环境进行常态化的重构。除了难民的居住空间外,着重表现难民营中的公共空间,如:社交区域、儿童游乐设施、学校、医疗、商店、防疫站等等这样的功能区域。在建筑的材料上,我根据不同时期的摄影照片,梳理出难民建筑所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发阶段,此时建筑完全就是帐篷甚至纸壳屋、废弃汽车的车厢等等。进入了第二阶段,联合国的介入带来的较为专业的整体规划和更为多功能的框架式帐篷,帐篷按照卫生及消防规范进行了组团设计,整个难民营形成了街区状态,道路有了级别的概念。各个帐篷也进行了功能区分,有专门的卫生间及防疫功能房间,也有了必要的教育设置,为了适应沙漠地区温差大及风量的情况。帐篷在材质上使用了高分子压缩材料,并配重了帐篷的骨架和基础,许多家庭成员的居住也得到了相应的满足,有了家族聚居的概念,人多的家族可以申请分配到一个“小型街区”,甚至可以享有一片可供活动的夯实土地。第三阶段则是建筑本身——帐篷的扩大化及多功能化,由于单一的帐篷已经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难民数量和生活需求,类似于我们国内可以常见的“大棚建筑”开始出现在难民营里。

因此在建造技术材料上,我首先选择难民营中几乎全部可用且易得的建筑材料及建筑工艺,通过对这些材料和工艺的重新设计和组合,构成难民的居住空间。由于人口众多,难民的居住空间以简易、高效的材料与单纯的建筑形式为主。在公共空间方面,建筑形式主要回溯叙利亚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在保证低造价底技艺的前提下对故国的传统元素进行了符号化的表达;在空间的功能定义上,对叙利亚国民的传统日常生活做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制定了符合特定文化群体的功能体系,这一建造体系大大提高了社区中心的建设周期和建设质量,极高的可操作性也让更多的难民可以参与到建设的过程中来,参与感和认同感将会慢慢地为他们带来归属感。除此之外,在建筑材料上会使用水泥、混凝土等永久性材料,目的是希望若干年后故国归于平静大家可重返家园之时,这些永久的结构可被改造成小型的博物馆或纪念馆:如果在难民营中的日子也是融洽和快乐的,这段背井离乡的时光也是值得被怀念的。

同类参展作品
Similar Works
联系我们:400-601-8111luoyakun@artron.net
分享
  • 微博二维码 “扫一扫”即可手机浏览,还可分享至朋友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