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荒》 材质:黒砂、碳化木 尺寸:400*500*90cm
简介:作品创作的主体形延用了山体石形,用手指笨拙按压、划刻出自然中泥土砂石经年幻化的大地的模样。裸露的岩石,纵横的沟壑,坑洼的沼泽,是倒下的盘古其铮铮血肉演变而成。
永恒的自然形态,崇山、峻石、菏泽此类,浸养出器物的灵气,兽类的蛮气,每个个体躁动起来,无意识的跟随本能妄图重拾本体(盘古),徒劳不知疲倦。壶嘴,杯把,瓶口等化作身体各个器官,吞吐着因狂奔的兽足而弥漫的狂野气息。作奔跑状的夫诸,背负重重山峦缓行的旋龟,鬃毛鼓动威风凛凛的中山神(马身龙首神),亦或是其他本该作古的神兽精怪。用自己的手法塑造出想象中他们的模样。从皲裂的土地中破土而出,或为山间灵气滋养,或为河海精魄演变,他们本是自然的一部分,亦甚是精华所在,同自然融为一体,和所有的有机生命体一样呼吸着。
蛮荒、犷野的情绪弥漫在空气中,试图将被现代侵蚀同化的人们瞬间拉回那个原始冲动的界面,渺小又足够强大的人于是站在了作品的对立面,作品回应了观者的疑问。
所有的部分看似孤立,实则整合为一个个躯体,围拢呈“祥云阵”。扑面而来的感官视觉被形式化为具体精神共识,与观者建立连接空间。它并没有明确的指向,或者说可以有各种指向,个人,社会,城市,生态等。并没有想赋予他某种针对性视角,如果稍微有往哪方面倾斜,那就是关注自然本身。大道无疆,须知时光荏苒而生命有度,自然以外无非是虚妄的未知。
对于一个灵感极度匮乏的患者来说,一种焦虑贯穿整整五年的大学生活。后来觉察同一年龄或者不同年龄,共同处在大环境下的人们或多或少潜意识都存在这种焦虑感。便构成了创作整体想要传达的一种无意识的焦虑情绪基调。在这种情绪的渲染下,构筑一个无形的场域,使现实与精神在这里对话,同一个客观自然与不同的人类意志连通,每个观者都能重新审视自我。
瑞士建筑家、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彼得·卒姆托曾说,“在我们以细节和理智理解空间之前,我们会感受到一个空间中的气氛。我们可能无法对一个空间的特征和意义进行牢固的把握,但我们首先会感受它的氛围和整体图像。这是一种直觉和情感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通过进化本能产生的。”
疏影无声,山间有灵。从土地、山脉而来的“兽”,亦将归墟于尘埃,那可能不过是隔着遥远时空,历经日月沧桑的人类南柯一梦的一颗泡影,虚实之间,转换无痕。我想用世上散落着的自然的本质找回迷失于繁杂内心以外的客观的自己的“形态”重新定义事物的价值。以蒙昧焦虑的无意识迁徙反应当下的创作状态和事物之于自然永恒的客观意义所在。每个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现实中的每个人,自我抹杀着,相互支撑着。观者在观看的同时产生的意识活动,完成了作品剩下的部分。不同的解读亦使得这件“事”变得更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