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毕业展 >湖北美术学院毕业展>作品详细

绿脉共生——武汉九峰溪城市公园设计2

绿脉共生——武汉九峰溪城市公园设计2

肖芷萱

2020年

湖北美术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系

作品编号86415

作品分类设计

创作年代 2020

作品尺寸180×180cm

400-601-811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9:00 - 17:00

作品描述

城市内社区公园的建设,早已成为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将城市周边区域建设成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过程中,常常避免不了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且,随着这些区域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新建成的工业园区对土地资源的挤占也日益严重,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断侵蚀着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过于紧缩的个人空间与逐步加快的生活节奏,使得这些区域的居民们对于绿色、开放的公共空间的需求也进一步增加。而坐落于城市之中的大小公园,不仅是一种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一种对于城市内互动性活动空间的构建。因此,必须建设以满足城市发展需求与居民的生活体验需求的社区公园。九峰溪公园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的光谷高新技术开发区。此区域原为径流丰富的山麓地带,后来因被建设为高新技术产业园,使得其原本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该地块原为工业园区与住宅区之间的一处狭长空地,名为九峰溪的溪流贯穿于期间。近年来,由于绿地面积的减少以及上游的施工建设,九峰溪径流量变小,其水质也受到了污染。因此,在此处建设能够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开放社区公园,不仅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满足了城市建设中对维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在设计中,我们充分考虑并分析了该区域不同人群的使用现状和使用需求,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意图建造一座从功能上满足使用者需求绿色生态开放性社区公园,为这片区域注入全新的动力,成为延申于钢筋水泥所构成的建筑之间为城市输送新鲜血液的绿色脉搏。“绿脉”这一主题也因此而得名。这块场地被九峰二路、九峰三路这两条道路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分区,因此,如何使被划分的三块绿地成为一个整体性的社区公园便成了在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为了使得三个分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我们在设计中选择了一种实用性与美观性相结合的连接方式——立体交通。园内的两处立体交通将公园内的三块区域完美地衔接在一起。他们连接着园内的道路,跨过马路,使得两块相邻的区域变成一个有过渡的整体。这样的立体交通不仅给场地使用者提供了安全而便捷的穿过马路的通道,又极大地丰富了园内的空间层次,充分体现了现代城市规划在空间利用方面的智慧。在生态方面,我们着重于在场地内恢复其原有的生态面貌。因此,我们对场地内的九峰溪河道进行了一定的调整。首先,我们拓宽了其位于最南端附近的河道,使之成为公园主入口附近的一个小型湖泊。这样做除了有利于和广场与大草坪的景观相结合之外,对生态保护的作用也意义非凡。九峰溪公园地处温带季风性气候,存在着降水量不均匀,暴雨集中等天气状况。原本窄而浅的河道显然并不能适应这样的气候,在降雨量极少的时段近乎干涸,而在降雨集中的时段又不足以承受暴增的水量。而改造后形成的小型的湖泊则有利于蓄积多余的雨水,使公园内河道的状况更加稳定。然后,我们使用多余的土方在靠近河岸的位置堆积起若干的微型岛屿。一方面,这些小岛作为独立于河道的两岸不为人类活动所干扰的小块陆地,可以成为因为自然栖息地遭到侵占而流离失所的鸟类的容身之所;另一方面,微型岛屿与生长于其上的水生植物对河流的污染物进行沉积与净化,对修复水质有着重要作用。在对水岸线进行规划时,我们对不同地点的驳岸采取了非单一的多样化设计。有的地方的水岸线以种植芦苇、菖蒲一类的水生植物为主,有利于景观空间氛围的营造;有的地方铺上了砂与细石,形成类似于河漫滩的景观,有利于游人与水体亲密接触;有的地方采用了硬质铺装,这么做除了令路人便于行走的以外,还能起到一定的亲水平台的作用。场地内的植物多为武汉市常见植物。首先,常见植物往往对所在城市的气候环境有着较好的适应性,因此,这些植物成活率高,且便于照料;其次,一个城市的常见植物和它的城市背景之间多少会在文化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选用常见植物,往往更能体现一座城市的某些精神特质。在现代公园设计中,各式各样的公共装置往往会在景观设计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九峰溪公园内的景观装置同样也是公园设计中的一大亮点。其中,最显眼的是两处大型休息装置,一处是在靠南区域的圆盘形休息装置,另一处是在中部位置的不规则形状休息装置。前者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水滴滴入水面溅起的涟漪。场地的中间是一小块用于种植观赏性植物的圆形绿地,围绕着它的是一圈圈断断续续的、顶部高低起伏不一的特殊装置。这些装置给使用者提供了用于休息的座椅、以及用于遮阳的顶棚,造型上极具创意并且实用。而后者的设计灵感则是来源于四叶草,其顶部以及铺装的形状由四叶草的基本形态进行不规则化处理演变而来,同时中部有镂空设计便于种植树木。装置宽阔的顶部使得装置具备了良好遮阳与遮雨功能,给使用者提供了面积相当的内部活动空间。二者的外形独具特色,功能有所相似但针对性不同。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两种装置同样具备“提供休息场所”“促进交流”这两方面的功能。除了这两处休息装置以外,其他的公共装置也在不同方面发挥着作用。有一部分公共装置是专门按照某一类使用群体的需求而定制的,儿童游乐装置便是其中之一。儿童活动装置位于公园中部的儿童活动区,装置被设计为蓝白二色,分别象征着“活力”与“希望”,表达了对孩子们美好的祝愿。另一方面,用于攀爬玩耍的爬坡和道路均以相对柔软的塑胶打造,在满足儿童喜爱攀爬与跑动的特性的同时,也能够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充分体现了设计中以人为本的精神。同时,公园内还存在着一类特殊的装置——它们是可变的,在不同的时间里呈现不同的样子、或者发挥不同的作用。位于公园偏南位置的一处照明装置便是典型例子。它由若干个近似于半球的装置组成,白天它们只是普通的休息装置,而到了夜晚,它们便会亮起,照亮整片草坪,成为公园夜景中最明亮的点缀。数量众多的亲水平台同样也是九峰溪公园的一大特色。水是一切生命之源,因此,大多人类天生带着一种“亲水性”,即使是处在很难接触到自然水体的都市环境中,许多人仍对公园内的河流与湖泊有着天生的向往。因此,若干架接于微型岛屿之上、以桥梁相连接的亲水平台则造就了人与水体接触的最佳环境。走上这样的亲水平台,犹如行走在水面之上,芦苇与鸟鸣环绕于四周,令人心旷神怡。除此之外,一些亲水平台还有着独特的“水生植物种植池”的设计,在平台上造出挖空部分,并在这些挖空的位置种上睡莲一类的观赏性水生植物,以提升游览者的使用体验。在市区内建设公园,能够有效地促进生态恢复,创造经济效益,但它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此。公共空间的使用主体是人,这就意味着在设计公园时必须遵守以人为本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市民的公共生活多样化。九峰溪公园的设计充分贯彻了这一理念,它的设计充分地尊重了“人”这一使用主体。任何一处细节都对使用者充满了人性关怀。因此,它必然会成为城市之中的“绿脉”, 为这片区域带来全新的活力。——肖芷萱
肖芷萱的其他作品
More Works
同类参展作品
Similar Works
联系我们:400-601-8111luoyakun@artron.net
分享
  • 微博二维码 “扫一扫”即可手机浏览,还可分享至朋友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