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毕业展 >湖北美术学院毕业展>作品详细

旧忆新声—粮道街空间改造设计 1

旧忆新声—粮道街空间改造设计 1

刘思辰

2020年

湖北美术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系

作品编号86529

作品分类设计

创作年代 2020

作品尺寸180×180cm

400-601-811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9:00 - 17:00

作品描述

设计说明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历史建筑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好的礼物。除了史书典籍之外,还有很多优秀的历史建筑值得人们研究观赏。传统文化街区作为中国自古的建筑形式,也是不可多得的历史遗产。中国有不少的小巷子,俗话说“北京有胡同,上海有弄堂,武汉有里份。”之所以称之为里份,要从汉代说起了。武汉是一座历史名城,汉代时全城被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专门作为居住区。也有“里坊”和“里巷”的说法,后来从新闻报道中衍生而来,大家都把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地叫做里份。里份多为西方低层联排式住宅与中国天井式建筑的结合体,石库门和家中的天井是里份民居的特色所在。 武汉处于南方地区,建筑也带有南方的婉约与古典优美的样式。一些里份民居带有西式的雕花与独栋联排式的外观风格,而里面和中国传统建筑一样,屋顶建得比较高,屋内的空间比较大,方便空气流通,整体也是冬暖夏凉,居住环境宜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大部分里份因为年代久远,衰败破乱,早已无人居住。所以里份拆迁之后,在此建起了现代化的高楼公寓,都市化的气质让里份的古朴与古典气息渐渐消失了。 我们这次也是以武汉有名的粮道街作为研究改造对象,想通过对传统文化街区的更新升级保留传统文化元素,让传统街区更好的与现代城市体系融合,更好的发展下去。现在去粮道街转转,你会发现这里与周围的都市建筑俨然是两个世界。街区内部杂乱无章,管道与电线十分杂乱,路面破损严重,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建筑也早已不复当年的美观典雅,斑驳的外墙与年久失修的建筑主体,也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现在的居民多以老人和租客为主,老人舍不得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这些地方蕴含着老一辈人生活的宝贵回忆。 城市的老旧街区看似普通,但却蕴含着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关系及其特征,存储着不同社会群体所具有的共同文化与象征意义。在街区发展的过程中,景观不断被赋予新的定义,建筑形态的多样化、场所的差异性同样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群体的真实的需求。而在粮道街街区内,建于不同年代、拥有不同产权、居住状况各异的居住空间犬牙交错。在这里,集体工厂的宿舍、私房、福利房、商品房、自建房,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从表面看去,这里显得杂乱无章,然而,由于经年累月的人居互动,这些看去显得杂乱无章的人居空间,其内里却十分富有生机。经过长期的生活演绎,这里形成了各类有机联系的社会群体以及丰富 的生活样态。 历史街区的建筑应与街区整体风貌和肌理相协调,用“修补”的方式进行对其整体改造。吴良镛说历史街区就像一件长期穿着的绣花衣裳,破了就要修补,但是必须要有针对性,哪里破了就补哪里,并且还要按照衣服原有的纹路和颜色来补,这样衣服补好了之后,即使它已成了百钠衣,但是还是不影响使用功能。历史街区的城市设计也应该遵照这个原则,在历史街区中发现不合理的建筑之后,将新建建筑以插入的方式,顺应街区的风貌和肌理自然地插入街区,既不影响街区的整体风貌,也不影响街区的运营,并且新旧建筑还可以形成丰富多彩的风貌。 粮道街位于武昌区解放路司门口和中山路螃蟹岬之间,是武汉曾经最有文化特色的街区之一。其内部建筑多为上个世纪所建,肌理和空间特色独树一帜。但随着时代发展,粮道街内问题日益突出,上个世纪的设计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需求。社区内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安全隐患严重,而街道上严重的路面破损,人车混行也严重影响了街区的正常运转。我们通过对粮道街的现状分析,以及对附近居民的问卷调查等形式深入了解了街区内部情况。想通过对街区空间、肌理、布局等多方面的重构来唤醒街区原有活力,对整个街区进行一个空间升级,提高街区内居民生活品质。 街区内空间肌理独特,尺度丰富宜人,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形成了满足居民日常交流的围合式公共空间。我们的设计对这种空间进行了更新保留,在原有基础上加入了树池座椅,增加了可供休憩的空间;在保留街区市井文化的同时为游客增添了可供欣赏的景点。合理的将街区内部空间进行了有机升级,将原本不规则的散乱的交流空间进行了整合,加入了景观小品,让空间富有生机。 在建筑设计层面,我们尽可能的保留了原有外力面的年代感,将部分老旧建筑运用传统工艺和材料修旧如旧,尽量还原其历史形态;对于损坏较为严重的建筑则保留部分历史构建元素,例如立柱、牌坊等,再通过现代手段将其修补。通过新旧结合的建筑手法使街区内的历史建筑具有了现代设计的气息,更好的让街区与现代城市想接轨。对于建筑细节的改造,我们使考虑用接近建筑原材质的材料进行修复。将拆除建筑的砖、瓦等保存,作为修复的补充材料。对建筑上的雕花进行修复,加入部分新的元素,让街区的历史感依旧。 而作为一个商住两用的文化历史街区,景观也是我们改造的重点之一。由于年代久远,且前几年过度的商业开发,导致街区内没有较好的绿化及小品设施。我们对街区内的景观轴线进行了梳理,在关键的节点上加入适合街区文化的景观要素,不仅增添了街区内的活力,而且是空间更加宜人让人有长时间驻足的欲望。在室外加入树木、植被、树池座椅创造良好的绿化环境,另外设置大量的这样帆布伞、雨棚等,为行人、游客的停留提供了可能性。 在街区的交通方面,为了改善人车混行,路面严重破损的现状,我们将停车场设在了街区社区内。由于街区的学校较多,考虑安全问题,设立了临时停靠点,供接送学生的车临时停靠;在人行道上也增加了非机动车的停车点,避免非机动公车占道。拆除人行道上的违建,适当的拓宽行车道,尽可能缓解上下学、旅游高峰期的交通拥堵。同时对街区的步行交通系统进行完善,这样能够有效改善历史街区的环境质量,提高道路的通行效率。粮道街区道路密集,街巷空间有限,建筑间距较近,能够拓宽的位置并不多。故只能将历史街区内的步行道路和公共空间编织成网才能有效缓解历史街区的交通问题。 我们对道路界面进行了有效的保留,道路界面指道路投影在空间上的界面形状。历史街区的街巷大都比较比较自由曲折,像树枝或蛛网由主路向街区延伸开去,或是随着地形的高低起伏变得蜿蜒曲折,出现许多台阶或坡地。这种不规则的形态创造了丰富的街景和多样的视角因此对于粮道街街区的更新中需要对这一特征保护和利用,不能只追求图纸和画面上的整体规则,而强行将传统街巷肆意拉直、加宽,或是将坡道、台阶、洼地等粗暴地不顾地形现状推平、填平进行新的建设,造成街区风貌的破坏和传统空间界面的丧失。 历史文化街区景观与环境的更新升级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下给街区营造一个宜人居住的空间。街道中景观环境、设施的布局设计等根据行人在公共空间中活动的习惯、规律、心理、审美等进行合理安排,创造一个宜人优美的景观空间。另外景观环境更新换代还需要尊重街区的整体环境,对景观尺度、树种配置、景观色彩、材质、形式等合理部署,在不破坏粮道街街区整体风貌,创造标志性的、可识别性的空间景观环境,提升城市环境和历史街区的街道魅力。 归根到底,人才是空间的使用者,因此在现代的城市历史街区更新中,从人的体验感出发才是最重要的原则。人是空间内最重要的主体,空间内的其他因素如景观小品、植被绿化、娱乐活动等都只是令其更加宜人的辅助因素,因此把空间做得更符合人的习惯,使空间更好地满足人的心理需求、视觉需求、情感需求、环境需求,是历史街区内空间设计的重要原则。 我们对粮道街的更新主要从街区内部建筑、功能、结构、肌理、景观要素等多个方面来进行剖析。我认为重振此此类传统文化街区要比完全的推倒重建好的多。在设计中主要研究了如何将现代景观植入传统街区及对历史建筑的更新改造手段,而如何进一步将街区内建筑、景观、文化元素进行统一设计,如何在现代城市体系中解决建筑产权、功能、业态、质量的多重冲突,还需要继续研究。 设计多有不足之处,望指正!
刘思辰的其他作品
More Works
同类参展作品
Similar Works
联系我们:400-601-8111luoyakun@artron.net
分享
  • 微博二维码 “扫一扫”即可手机浏览,还可分享至朋友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