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9年
四川美术学院
综合艺术
作品编号78557
作品分类装置
创作年代
2019
作品尺寸555x465x270cm
作品材质其他
题材--
400-601-811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9:00 - 17:00
作品描述
项目介绍
在项目 高山铺63号 中,我试图以我奶奶的家族为样本,以家庭口述历史、图像、档案为素材,探索中国老式大家庭在这半个世纪中的结构转变。这个项目用面谈作为调研,通过对高山铺63号家庭成员们的采访,以及对相关素材的搜集、整理、归档,我以一个介入者的身份重新成为了这个家族的一员。
作品介绍
这一次的项目展示关注高山铺的过去,一些元素被跨时空地拉拢到了一起,比如黑白照片和各个时期的述录音。通过文本、15个视频、一个影像装置以及脚手架模拟的合院空间,这个大家庭的记忆和变迁在其中集合浮现。这个作品直观上是去情感化的,我试图用叠加且不可识别的声音引起观者好奇,从而适当地阅读文本故事。
背景研究
1930至1980年代,X氏家族围绕着昆明市高山铺大街的一处合院经历了无数风雨故事。以高山铺63号为根据地,X家族从最初的十几口人逐渐壮大为一个有五十几口人的大家族——一个以血缘和婚姻构架起来的紧密共同体。合院是对外封闭而对内开放的家庭空间,是空间化的家族意识。一位老家长、一方祖宅、密集的家庭聚会,以及往往来来的家庭信件、物件,如心脏和血管一样维系着这个集体。
1980年代初,由于家族中核心角色“婆婆”的离世,以及随后城市发展之下63号老宅的被动消失,这个紧密集体迅速开始瓦解。如今高山铺大街已永远沉默在高楼之下,原高山铺63号的成员们也与各自的直系亲属组成小家庭,分居在都市各处的单元楼式建筑中。原来的亲缘共同体张开为松散的亲戚人际网络,而名为“高山铺63号”的微信群成为了其现实存在的虚拟载体。
高山铺63号在我这一代已经成为孩子们的睡前故事、亲戚偶聚的重要话题,以及上两辈人的乡愁之所。我是在现代都市中长大的独生子,也是听故事的人之一。半个世纪中,两三代人的家庭经验、空间经验都产生了颠覆性的转变。
蒋若禹的其他作品
More Works
同类参展作品
Similar 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