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生于湖南省保靖县,201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毕业论文题目:《富春山居》卷与《日出·印象》空间观察方式的差异。论文指导老师:陈海。关键词:单一视点、静止性、意象性、色彩冷暖、光影、以大观小、流动性。摘要:余光中曾经说过:一件好的、伟大的作品,其作品的空间上是有着民族的空间结构性的:其作品的时间上是必须能与所处的这个时代相对接的。(1)选择这两幅名画是因为:《富春山居》卷代表着中国传统山水画空间发展比较成熟中的经典,《日出·印象》代表着西方传统油画风景空间观察方式的经典。空间观察方式的不同正是这两个表现大自然风景画种的差异之一。《日出·印象》的空间观察方式采用的是西方“单一视点”、“静止性”、“非意象性”、“色彩冷暖”、“光影”的空间观察方式来观察大自然,是对景写生,是静止的时间、地点、其空间也是静止的。《富春山居》卷的空间观察方式是“以大观小”、“流动性”、“意象性”的空间,是可行、可望、可居、可游,是人与自然结合的空间样式(国人著书以散点透视来定义山水,还有待理论验证。)山水与油画风景的图像差异之一可归属于空间观察方式上的差异。西方的“风景”从16世纪上半叶开始,逐渐脱离了“背景”或“布景”的地位而独立成为一门画种。其空间的构造随着文艺复兴透视学理论的完善而发展。山水画随着《游春图》的出现,经过唐、宋、元、明、清的发展已形成了世界艺术史上不可撼动的绝对地位。期间就空间的理论也应运而生。郭熙提出了三远法:高远、平远、深远。韩拙又提出了新的三远:阔远、迷远、幽远。沈括提出了“以大观小”的理论。20世纪30年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重新解释了沈括的“以大观小”理论,给山水画理论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生命。中国传统山水画是“以大观小”“流动性”“意象性”的空间观察方式。因而中国传统山水与西方传统油画风景的空间观察方式产生了差异。油画风景的空间观察方式在中国近一百年的发展一直延续的是柯罗的对景写生理论,画面的空间布局采用的是西方的“单一视点”、“静止性”、“色彩冷暖”、“光影”的空间观察方式法则。“色彩冷暖”、“光影”是中国传统山水画里没有注重的,值得我们选择性的学习和运用。中国山水画里面拥有的“以①吴冠中,《吴冠中话语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9.5“观小”“流动性”、“意象性”的空间观察方式是跟西方传统油画风景观察方式有着不一样的地方,找到他们的差异与相同点是为了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两个画种,并从这些文化差异中找到一条更好的融合之路。而山水与风景的图像差异中,空间首当其冲。只有深刻了解到各自的空间观察方式,才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度上行走而不至于迷失方向。这对于油画风景这个西方画种在中国的发展也许会带来一些新的可能性。“单一视点”、“静止性”、“色彩冷暖”、“光影”“意象性”空间观察方式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是几代艺术家的努力取得的成果。“以大观小”、“流动性”的空间观察方式是对眼睛这个器官的局限性作出的扩展,“以大观小”、“流动性”的空间观察方式是画家看世界的方式与“单一视点”、“静止性”看世界的方式出现了差异,不是东西方眼睛的问题,而是画家在作画之前观看世界的方式观念出现了不同,所呈现在画面上也就出现了差异,眼睛看出去时,远处是看不清楚的,是模糊的,距离近的是比远的要大的,这是眼睛的特性,但在中国传统山水“以大观小”的空间观察方式里是不存在的,“以大观小”里出现的是按照物像的原有比例而存在,尊重自然本身的存在关系,远处的景色一样是清晰可见的。“流动性”的空间观察方式是对眼睛只能在一个时间看一个点的延续,时间也是流动的,其空间也是流动的。也是在回归人与自然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