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
四川美术学院
雕塑艺术
作品编号135781
作品分类装置
创作年代
2021
作品尺寸420*340*244
作品材质其他
题材--
400-601-811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9:00 - 17:00
作品描述
作品名:《匣子·孩提时代》
作者:马俊
学号:2018120116
年级:2018级研究生
材料:综合材料、影像、木偶、风琴、稻草、音乐、现成品等
类型:装置
尺寸:420cm*340cm*244cm
年份:2021年
指导老师:唐勇
《匣子·孩提时代》是以社会调研为基础的装置作品。作者持续关注农村儿童的现状,以留守儿童为切入点,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收集、跟拍、记录、监控视频、相关的衣物等,保留了真实的影像及物品,记录了当下留守儿童的日常与生活,反应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实问题。将这些调研、收集到的物品创作成方盒子装置作品,装置内部通过剧场化的现场,呈现出聚光灯的舞台效果,这些物质材料、影像、装置等,塑造表达出儿童问题,营造了一个充满荒诞色彩的、剧场化的感官空间,使参与者思考感官背后的留守儿童问题。
导师评语:
匣子,小而方的盒子。记得儿时,总会找到这样一些小小的空间,来隐藏自己的所有秘密——把曾经射过老师的弹弓、一颗从邻家鸡窝里偷来的鸡蛋、一张爸爸凶神恶煞的画像、一封从没寄出的“情书”等等。以至于长大成人之后,每当匣子浮现眼前,种种神秘、神圣而又不可触碰之感就会不由而生。那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记忆,承载着天真、快乐、忧伤、不安、梦想与期盼,这些永远长不大的童年时光,让人刻骨铭心!因此,多年来对匣子始终保持着敬畏。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匣子,每个匣子里都有一段故事、一段记忆,马俊亦是如此。马俊的作品“匣子——孩提时代”是在一个放大的匣子中拼凑个人的感知脆片。有对儿童时代的模糊记忆、有触景生情中的现实写照,这一切始终围绕着孤独、贫穷、无助、无望、麻目与不安。时隔多年,在时间的交集中,马俊的儿时经历并没因时代的变迁而在当今现实中得以彻底改变,以至于难以释怀,促成他意无返顾的追问与返思!因此,边缘人群、留守儿童、底层生态等等自然而然的构成了其所讨论、观注和描述的主题。加之个人情感的注入和极具鲜明的立场态度,在特有的现实语境中涌动出呼喊的力量。并在对问题的不断讨论与延伸中形成了个人的视觉,建立起独立的方法。当那个小小的“匣子”做为个人记忆的容器与社会空间和日常空间进行叠加之时,其空间属性也由私密、个人走向于公共与社会。
进入马俊的“匣子”里,幽暗的灯光、闪烁的老电视、晃荡的稻草人、悬挂各异的儿童服、怪诞的儿童木偶、破碎的风琴、机械的音乐、满地凌乱的稻草,无不在非现实的场域关系中扮演着现实的角色,在拥挤而又窒息的空间中演绎着生活的故事。它们与你对视、与你触碰、与你倾诉,让每个观者无法逃避与躲藏。现场虽在杂乱、琐碎、破败中显得压抑、不安与荒诞,但无以抗拒的场力使人身陷其中、难以脱离,所有的情绪渐渐地被现场氛围所融入、所吞噬,身体不得不被这种体验所震撼与打动!因此,马俊所把控下的“匣子”应从社会、日常、现实的剧场化实现而被讨论与关注,并在已有的剧场化体验逻辑中获得关于人与社会、物与现场、身份与现实、物与身份、材料与语言之间关系依存、延伸所具有的新启发和新启示。
由场到剧场再到社会化剧场的演变,不仅仅是容纳、表演和体验平台的扩展,更为重要的是其所触及的话题有了广泛的社会性与公共性。因此,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取现实、现场、日常中的素材,加以重新组合、配制,使新的逻辑关系之间呈显出更为明确的意义指向。当马俊的艺术实践,由个人境遇扩张为广泛的社会问题之时,对个人经历的深度刻画也演变为以社会调查、采访、收集整理为基础的多媒介综合体现。最终作品的实现,不是依靠概念、文本的堆积与无聊地阐释,而是将有效素材从巨大的社会现场中抽离、剥取,在个人视觉中的“匣子”内形成既现实而又非现实的场景关系。这种关系虽让人在熟悉中感受到背离与陌生,但凌乱无序的场所中依然贯穿着内在的逻辑,以至于在荒诞之中直击现实、在情景交融的身体体验中引伸出对问题的思考。
马俊的“匣子”既是个人经历、记忆、情感的容器,同时也投射出留守儿童、边缘群体、底层人群的生活现状。这种带有反思与问题意识的艺术实践必定促成艺术价值的真正实现。他没有简单的对材料、现存品、媒介进行堆积、拼凑与叠加,而是在具有指向意义的“匣子”内;在看似杂乱、琐碎的空间中形成有针对性的关联,直指对主题、内容的有效体现,让剧场牢牢的把控在个人的方法、经验之中。当观众置身其中,场所内所隐含的情感、情绪都化着无形的力融入到每个人的身体,带来内心深处的震撼!我想,这一切就是马俊作品的价值所在!
——唐勇
马俊的其他作品
More Works
同类参展作品
Similar Works